特殊的夜航接机任务——舟师航空兵寂寥第七大队转运唐山大地震伤员纪实
发布日期:2023-09-01 16:31 点击次数:170此文为牵挂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47周年而作。谨以此文件给在青岛流亭机场圆满完成转运地震伤员任务的舟师航空兵寂寥第七大队举座指战员。
本年是唐山大地震47周年。当年,青岛市共收治2207名唐山震区伤员,其中首批抵达的便是通过夜航专机从空中转运来的,其时驻防在青岛流亭机场的舟师航空兵寂寥第七大队采用这项特殊的夜航接机任务,举座指战员克服重重珍贵给以圆满地完成,留住一段让东谈主没齿不忘难以忘怀的归来。
公元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3.8秒,河北省唐山市发生了里氏7.8级大地震。举世惧怕,惨烈特殊!震感热烈涉及京津及沉除外的青岛市。东谈主们在啼哭,伤员在流血,总共城市在不幸的呻吟中恭候着接济。寰宇各地、五行八作齐伸出援手救助唐山,自若军也不例外。
1976年8月5日,寂寥第七大队接到上司紧迫高歌:当日晚9时,一架载有28名唐山大地震重伤员的伊尔一14客机将飞抵流亭机场,着令所部配合飞翔调动室、场站部队指挥该专机安全下跌,并肃穆将重伤员由机舱里抬出转运至救护车上,由场所卫生部门分送青岛市各病院进行妥善接济。
安全!安全!安全!这是一条“空中人命线”。这次接机任务务必保证专机和重伤员们的安全,不得有任何闪失。该高歌在临了提神强调。
接济便是高歌!自7月28日发生唐山大地震后地震伤员的救治情况究竟如何?寂寥第七大队举座指战员们齐揪着心,在七上八下、发怵不安中煎熬着。如今,要部队移动的音尘终于盼来了!
图片为伊尔一14型飞机
伊尔一14型飞机是苏联伊留申想象局在伊尔一12型运送机基础上改良想象的活塞式双发运送机,座位数32个,最大升起分量16500千克-17500千克,最大速率431千米/小时。1950年7月15日初次试飞,1954年底参预苏联民航航路使用,20世纪50年代末期入口我国。
这是一项特殊的夜航接机任务。寂寥第七大队坐镇京畿东大门,是一支夜空作战歼击机部队。从指挥员到机关干部,从空勤到地勤,平时战役值班、飘零考研,技计策娴熟,是被东谈主们誉为“夜空猎手”的全天候飘零团队。然则,这次是为伊尔14客机接机,在机种不同、专科东谈主员紧缺、大地法子条目有限的情况下,无疑是一项劳苦任务。
投诚上司高歌,把柄这次特殊夜航接机任务的实质需要,寂寥第七大队进行了必要的军力调整部署。部队经过浮浅动员后,拧紧一根绳,兵分三路,分赴机场飘零指挥塔台、伊尔一14客机停机位、机场贵客休息室转运现场,效力各自的岗亭,速即进入接济“战役变装”。
第一齐东谈主马——王玉璨大队长(55年兵)率领在机场飘零指挥塔台配合料理员指挥伊尔一14客机安全降落。
图为王玉璨大队长
算作完成这项特殊夜航接机任务的第一谈关隘,他深知扛责在肩、任务之重,强项可以漏、不武断,把运行安全作念到最极致。他仔细稽察这架伊尔一14客机的飘零筹办,把其信息纪录在案,然后配合料理员一一搜检外线电话、内线电话、专线电话、对讲机、二次雷达末端、电报末端、自不雅成就末端等成就是否频频运行。天然这些齐是他的“老一又友”了,但他照旧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夜幕来临,天空间流动的繁星亮起。晚9时许,机场跑谈灯燃亮,上千盏五彩灯光点破油腻的夜幕,这架伊尔-14飞机准时抵达机场。这时听到塔台的接管机响起:“黄河一号(流亭机场塔台代号),3686(伊尔一14飘零员代号)申请通场!”王玉璨大队长一边盯着飞机,一边下达了指示:“可以通场!着陆标的由南向北,天气少云,能见度六公里,左侧风40度,风速5-7米/秒。请按预定筹办加入航路准备着陆。接管机立即响起:“3686昭着!”飞机进入四转弯后,王大队长看见飞机着陆灯已翻开,就牢牢盯着飞机下滑的高度指挥着:“提神高度,左侧风较大,提神修正标的。”
王玉璨大队长直率地陶冶飞机有序降落。他及时掌抓伊尔一14客机飘零动态、参数,将一条条调整指示下达给飘零员。当看到飞机稳稳地降落在跑谈上,他才松开了紧绷的神经。伊尔一14客机脱离跑谈后,他又着令飘零员按大地指挥灯光滑行,然后放下手中的发话器,走下了机场指挥塔台,向预设的停机位标的走去。
第二路东谈主马——值班咨询汪宜辉(68年兵)指挥降落的伊尔一14客机安全停泊停机位。
图为值班咨询汪宜辉
夜幕中,伊尔一14客机开着着街灯,双发引擎隆隆作响着,在脱离南北主跑谈后,由西往东缓缓地向指定的停机位驶来。因是在夜间,伊尔一14客机体积又很浩大,飘零员无法看清大地记号自行停泊,是以需要大地指挥员通过灯光信号与飘零员进行相似指引。值班咨询汪宜辉就担负了此项重担。
他把随身佩戴配给夜航作战东谈主员的军用手电筒点亮,用这亮堂的灯光,当令地作念出不同的挥动动作,献技了一幕精彩的“灯光秀”。手电筒灯光坎坷遐迩连续挥动,指挥着伊尔一14客机沿大地中心线络续滑行;当快到停机位时,手电筒灯光由西向南贯串划出一个大大的曲线,飘零员收油门延缓,按手电筒灯光划出的曲线滑行到停机位。此时,汪宜辉挥动入部下手电筒,灯光直射大地,飘零员将机头向北准确停泊在停机位,手电筒灯光灭火,飘零员刹车,然后关闭引擎。灯火可亲,这套“轨则动作”准确到位,“自选动作”改革出彩。
飞机停稳后,舱门翻开,就在王玉璨大队长登上舷梯要进入机舱时,为了保护大队首级的安全,汪宜辉抢先冲了进去,机舱里横三竖四躺满了伤员,他们就像是刚从土里刨出来似的,空气里充足着一股浓浓的土腥味。有又名男伤员用亮堂的眼眸牢牢地盯住汪宜辉,那视力令他于今难以忘怀,是惊喜,是惊吓,是快乐,是但愿,这是从心底射出一种永不灭火的餍足的明朗。见到东谈主民子弟兵,伤员们昂扬特殊启动欢喜!这是劫后余生享受新人命带来的喜悦。
第三路东谈主马——地勤中队长司连奎(65年兵)带队赴机场贵客休息室转运现场运送唐平地震伤员。
东谈主性的明朗,在1976年8月5日那天再次升华。当王玉璨大队长和司连奎中队长先后进入机舱见到28个满脸浑身泥水、汗水、泪水、血水粘黏在一谈的重伤员时,不禁让他们心潮倾盆、泪下如雨。见此状态,他们辩论到伊尔-14客机停机位与机场贵客休息室转运现场尚有一段距离,又莫得专用的客用飞机舷梯,径直从飞机舱门口转运会酿成伤员不幸,应机立断决定采用“担架抬送发奋传运”的接济有诡计。
救死扶伤,有本事便是和死神竞走。一场“爱心发奋”启动了,指战员们在机舱门口接管到伤员,用双手托起担架,在黑私行小心翼翼地摸索,前边的举着,背面的蹲着,一步局面走下临时架起的军用战机舷梯。到了幽谷上,前后齐改动成平抬的姿势,牢固地把28个重伤员按次抬上停在机场贵客休息室转运现场的救护车。这一步步,每个动作的调动,传递着指战员们的“爱心”。
暗夜里,一些伤员在担架上喊“忒疼啊”!“忒疼啊”!军械员李好意思义(73年兵)点亮军用手电筒,用一束微光陶冶“爱心发奋”部队的前行,紧接着,一束又一束,指战员们纷繁地翻开军用手电筒,几十束微光聚拢在一谈,照亮了总共“担架抬送发奋传运”接济现场。这暖暖的灯光,照射在伤员们的脸上,缓缓地他们的呻吟声小了下来。
在电气员杜方(74年兵)的眼里:这一刻,本事便是人命!一个年岁上60岁的男伤员,头部有外伤缠绕着绷带,一只手还牢牢地攥着一张纪录着家庭东谈主员信息的纸条;一个50明年的女伤员,全身多处负伤,还是晕厥往日,两只手垂在担架下…… 此刻,送医救治山水相连,杜方不休地请示战友们:互相动作协作,每个东谈主的脚步、行径要一致。指战员们思尽多样倡导安全牢固地抬送每一副担架,最大规模减少伤员不幸,赢取人命救治的本事。
重伤员留给指战员们大批伤痛和泪水,也留给他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以及大批的讲理与感动。那些重伤员天然齐打了绷带,有的衣着上还带着血,身上懒散着一股血惺味和土味。当在抬送经过中,对他們进行消毒包扎时,有个中年男伤员扞拒着要坐起来,哭着对电气员付少章(71年兵)说:“自若军好、自若军好!”“毛主席万岁!”“感谢自若军和医生的救命之恩!”其他的伤员也随着边喊边哭,状态迥殊感东谈主。
盛夏时节,热浪滔滔,指战员们汗流浃背,军装早已被汗水湿透。历经一个小时的奋战,这场特殊的“担架抬送发奋传运”接济告成,28个重伤员被场所卫生部门派来的救护车紧迫送往青岛市各病院进行妥善接济,舟师航空兵寂寥第七大队举座指战员圆满完成了此项转运地震伤员任务。以后,指战员们又参加了另外昼间10架次空运的唐平地震伤员接机转运任务。据机械师胡卫国(69年兵)、雷达员张兴生(75年兵)回忆:其中运送伤员东谈主数最多的是,由空军34师执飞的6架次三叉戟客机,每次运送有130多个伤员。
一方有难置身事外,地震冷凌弃东谈主间有爱。在青岛市政府的果断携带下,经过遍及医护东谈主员的经心医治,8月27日抵达青岛的第一批病愈伤员返回故土。到11月10日,只剩下部分伤员转入养息院康复,1977年后全部康返回回唐山。
惟有不忘死人,才智调养当下,惟有往前走,才智通往好意思好活命。47年往日了,本事的推移、岁月的层累,并不会让一切萧疏。时于本日,舟师航空兵寂寥第七大队举座指战员仍铭刻阿谁地动山摇的凌晨,仍铭刻那项特殊的夜航接机任务,仍铭刻地震的冲击波在东谈主心激发的始终摇荡。
作家:沈志鹏。统筹:王谦。外联:侯尚伯
伊尔汪宜辉王玉璨唐山伤员发布于:湖北省声明:该文不雅点仅代表作家本东谈主,快报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快报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做事。
栏目分类